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李金煜)正月里,冬日暖阳映照着大地,老严和老刘互相别过脸,旁边围着前来劝解的群众,这对曾亲如兄弟的老邻居,为三亩“糊涂田”闹了四年,连村里办流水席都坐东西两头。湘潭县法院射埠法庭庭长李金煜焦急地站在田埂上,迎来了今年第一案。
白种的地,烫手的钱
老严和老刘本是多年邻居,关系一直不错,田地也是挨在一起。十年前,老严搬去镇上居住于是把地交给老邻居老严耕种:“闲着也是荒,你种着吧!”四年前,供电公司在地里建电线塔,将临时用地补偿款打给了实际种地的老刘。老严急了眼:“我好心免费让你种了这么多年,地是我的,钱该归我!”老刘也较了真:“这些年我施肥打药、管理田地花了多少钱?”
四年了,俩人从村头吵到法庭,老严坚称他占了一亩多的田,却拿不出地契,老刘也坚决不让步。李金煜收到起诉状直摇头,无代耕协议,田界也年久难辨,走上诉讼判决恐怕会彻底斩断两人情分。
AI推送的土方子
深夜,李金煜对此案如何化解仍无清晰的头绪,想起最近大热的deepseek软件,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,于是将案情争议焦点输入deepseek系统,“土地权属模糊”“无书面凭证”“情感积怨”,AI在0.3秒内检索出了几百份类案,最终弹出一条“78.6%类似纠纷通过传统丈量+情感回溯化解”。
李金煜想起原告老严一直担心法院不了解情况无法合理判决,于是打开了自己的“乡贤朋友圈”,给几位住在附近且有参与法院调解经验的村民和支书发去了信息,希望能帮忙参与现场调解,让两位多年邻居重归于好,大家伙都很热心的答应了。
田埂上的“算账会”
次日清晨,李金煜带着老严和老刘直奔田间,田埂上,几位白发乡贤和支书已等候多时——他们居住在此几十年,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田地归属。“这一大圈地都是我的,你们看”老严倔强地在田埂上行走,用脚步丈量出本应属于他的田地。“其实我就是想讨个公道,也不是一定要钱”。老刘不置可否。
“打官司要交几千鉴定费,还得刨根验土伤感情。”“乡亲们都在,你们既然对土地权属没太多异议,何必为了争一口气闹到上法庭的地步?”支书和乡贤们都在你一言我一句的劝着。李金煜见状用DeepSeek计算出诉讼成本。“若启动司法鉴定,双方需预付约三千多元测绘费,还不一定能鉴定出来,补偿款总额才1.2万元。”听闻此言,老严握着诉状的手逐渐松开。
“若原告老严胜诉,老刘也需承担本案诉讼费。我建议大家看在多年情分上互让一步,握手言和。”看到老严和老刘的语气都有所松动,法官和乡亲们开始将双方拉到一边,单独做思想工作。
三小时解四年结
乡贤们趁热打铁,“老刘你盖新房时,老严连夜帮着夯地基”“老严孙子住院,老刘偷偷垫过医药费”……往事翻涌间,老刘突然掏出贴身布袋:“钱我早备下了,就是憋着口气。”老严却摆摆手:“当年说好白给你种,这钱该归你。”
最终,在法官和乡贤们的见证下,双方对补偿款按各自所有份额进行分割,老刘多拿的30%折算为代耕期间的土地改良投入。老刘当场拿出三千元交到老严手里。
法官说法
“破解此案好比打口老井,得找准情、理、法三股泉脉的交汇处。”李庭长介绍,通过AI提出矛盾解决的线索,并精准测算诉讼风险、量化情感修复值,再借乡贤“人熟、事熟、情熟”优势唤醒共同记忆,实现了“科技赋能+乡情催化”的乘数效应,这也是新时代AI赋能枫桥经验的鲜活案例,我们法庭就是致力于将矛盾化解在前端。”目前,射埠法庭的“乡贤朋友圈”已吸纳百余名“和事佬”,累计化解矛盾纠纷80起,自动履行率90%以上。
随着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不断深入,射埠法庭旁的潺潺涓水,正滋养着每寸土地上的和谐新生。
责编:马志军
一审:马志军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